政务公开 > 巴中市应急管理局 > 规划计划

巴中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2021-12-23 09:54

《巴中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解读

巴中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统筹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提升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守牢安全生产底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全面开创巴中市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实的应急、安全保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期间,巴中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安全发展、源头治理、依法治理、智慧监管、科学救援、全域安全”六大理念,深入推进“安全责任、监管执法、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宣传教育、信息网络”六大体系和“风险防控、智慧监控、规范执法、应急救援、科技支撑、职业病防治、本质安全、文化服务、安全扶贫、能力提升”十大工程建设,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工作取得全面进展,连续四年获省委省政府安全生产“党政同责”目标绩效考核“优秀单位”,连续五年获省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先进单位。

1.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

市本级和两区三县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分别成立安委会、应急委、减灾委、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和防汛抗旱指挥部,并明确“三委”协调落实机制,建立灾情获取共享机制,建立了突发事件防范应对风险监测和预警信息共享、专家联络支援、区域性气象灾情获取机制。建立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并积极探索实体化专班运作机制。在恩阳区成立区安全生产综合服务中心,在巴州区探索构建基层应急管理镇、村、组(点)三级网络体系,建立“一图三网”(应急指挥作战保障图、应急宣教网、应急预警网、应急救援网)应急管理工作机制。相继出台并认真落实《关于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巴中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重要文件,以及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多类专项应急处置方案,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缺失、体制机制运行不畅、基层延伸难等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

2.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建立了安全生产属地监管责任清单、行业监管责任清单。明确13个方面56个类别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清单,建立隐患发现至销号的闭环管理清单。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和巴中市智慧应急平台建设,对全市重大危险源企业联网实时监控,1000余家行业录入双控平台并动态监管,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制”基本建立。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成功创建四川省遏制重特大事故示范市。“十三五”期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总起数由201668起,下降到2020年的35起,下降48.5%;死亡人数由2016年的70人,下降到2020年的36人,下降48.6%。截至202110月,巴中市已连续73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持续“三下降”,安全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3.防灾减灾水平进一步提高

高标准建成应急指挥平台,实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教育体育局、卫生健康委、水利局、公安局、气象局等8个部门共11个系统数据共享,市应急委、市减灾委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实现国家、省、市、县(区)四级视频会商。整合全市水利、气象等部门和重点行业(单位)预警平台,建立2373处自然灾害隐患数据库,整合建立各类应急救援队伍283支、13175人,形成五级监测预警和预防体系,灾害监测水平有效提升。清理核实防汛重点安全隐患点3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2096处,整改落实防汛安全隐患点1158处、落实监测措施21处;升级改造地震灾害、森林火灾等监测站网布设及现有监测预警设施,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5个基准站、12个基本站,实现地震秒级预警。建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实现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创建10个“全国减灾示范社区”,应急避难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设防水平以及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明显提高。

4.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增强

出台了《巴中市应急指挥与处置管理办法》《巴中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关于培育专业和社会应急力量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意见》等文件,新建21个消防队站,组建防汛、地质灾害、矿山等12104支专业救援队,推动蓝天、社会公益队参与,与巴中军分区和武警巴中支队签订《抢险救灾军地联动备忘录》;建立通江县广纳、恩阳区登科、南江县光雾山等20个片区应急救援中队和化成镇白庙村、诺水河镇天井坝村等100个应急救援站(点),整合民兵预备役人员等基层应急救援力量,按照每个乡镇(街道)建1支队伍的标准,组建了139支乡镇(街道)救援先期力量,聘请88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市级应急专家库。全市已建成2个减灾中心,5个物资储备库,设立278个物资点,救灾物资和救援装备规模达到5万余件。新编制修订各类预案268个,针对山区救援特点,市、县(区)开展460余场次、63800余人次的实兵应急救援演练,以及280余场次、25200余人次的救援人员业务培训。先后与汉中市、达州市、广元市建立应急区域协同机制。20191114日,巴中市与汉中市签订《汉巴区域应急联动协议》,率先为全省建立跨省应急联动协调机制提供探索经验。

5.双示范建设取得新突破

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是省安委会下达的全国试点任务,目前已完成15项规划的重新设计、控规修编等,20多家安全风险较大企业“退城入园”,完成全市174家危险化学品和14家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风险管控的“一张图一张表”;将87000余台(套)特种设备和20余万只气瓶纳入信息化动态管理,印发了《巴中市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实施细则》,明确13大类143个风险点落实防控责任措施;改造巴州城区土星街、小街子等老旧小区。全国乡村振兴安全保障示范市创建工作属全国首创,编制的《乡村振兴安全保障建设与管理基本规范》填补了国内乡村安全地方标准的空白。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安办牵头、部门帮扶、专家指导、乡镇主建、村民自治”的工作机制,出台了《乡村振兴安全保障评价细则》。通江县诺水河镇试点建设一年来,各类事故与伤害起数、受伤人数比前三年平均数都下降50%,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和矛盾纠纷起数分别比前三年平均数下降40%32%。通江县诺水河镇于2019122日成功创建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安全社区认证的大陆首个农村型国际安全社区。

6.基层基础工作推出新举措

为强化基层安全生产监管执法,按照“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建成了21个片区执法中队。出台《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统一制定《支队主要职责》《支队执法人员岗位职责》《行政执法询问规则(试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实施细则》等16项管理制度,配备26辆执法用车、无人机和执法记录仪等新型执法装备。大力开展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和“10+1”专项工作组,印发10个专项实施方案,专班专人推动落实。建立“四个清单”,梳理重大风险14个、突出问题25个、整改任务81项、完善制度16项。实行“市、县(区)领导包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点、护林员包小班(地块)、林权权利人和经营单位包山头”的分级责任包干制度。

(二)面临的挑战

1.应急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市本级及两区三县应急管理机构体制机制基本理顺,但由于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宽,基层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安委会、减灾委、森林防灭火指挥部等多个议事协调机构的牵头部门,工作头绪较多、精力过于分散,易影响警惕指挥的精准性、高效性。另外,部门之间不同程度存在职责交叉重叠的现象,容易出现相互衔接配合不到位、甚至管理脱节等问题。就乡镇、村社层面的应急管理工作而言,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均设立应急办,并在巴州区、恩阳区开展了破解“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建设,开展宣传教育、应急保障等工作。

2.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目前,巴中市有20年以上的隧道、老旧桥梁近500座;城区老旧小区普遍存在未配备消防栓、未设计逃生通道等情况;地下管廊陈旧,危化产业滞留城中。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能级提升项目将对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带来密集压力。区域管辖范围内的人口、产业等增加,事故几率、风险隐患也相应增加,而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属地管理的力量薄弱,专业技术支撑不足,相关行业领域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水平不高,专业监管、应急保障的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3.自然灾害风险依然复杂

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处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森林覆盖率达63%,地形地貌落差大,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变化多端,地质环境和极端气候导致山洪、泥石流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高发频发,森林防火工作形势日趋严峻,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衍生性、耦合性也明显增强。截至2020年底,全市仍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96处,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监测、预警预报、工程治理、转移安置等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仍面临挑战。因此,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

4.应急管理能力整体薄弱

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起步不久,应急资源分散、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应急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难以满足统筹协调和指挥调度的需要。目前,基层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仍比较传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够广泛,特别是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和应急指挥等方面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偏低。应急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仍需进一步磨合。应急队伍救援装备和核心能力不强,应急物资储备结构不合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还难以满足实战的要求,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依然较弱,应急管理基础和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能力和体系建设资金投入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有待加强。

(三)发展的机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攻坚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将应急管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了具体部署,明确要求“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国对安全发展的高度重视,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安全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辐射带动下,综合交通体系将加快形成,巴中将迎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能的重要时期,迫切需要于变局中开创新局面,把应急保障工作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三是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机遇。全市发展已站在新的起点,今后五年是巴中抢抓重大战略机遇,形成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新态势的突破期,也是激活后发优势、在新一轮区域发展中抢占先机的追赶期,迫切需要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四是以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夯实大数据基础,实现风险防控工作的精准赋能。完成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数据库,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和应急管理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灾害的态势感知、精准预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以双示范建设为引领,为不断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探索路径。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建设和全国乡村振兴安全保障示范工作的开展,将相关安全工作有机融合,整合应急资源,为着力建设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精准提高应对处置能力,提供了安全保障路径指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市委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和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战略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新发展思想,坚持推动“六大理念”“六大体系”“十大工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切实筑牢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理念,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

——党建统领,依法治理。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改革,夯实基层能力,系统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在建机制、补短板、强能力上精准发力。

——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健全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掌握各类灾害风险规律和应急资源,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形成整体合力。

——协同联动,共建共享。加强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跨界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共同体,营造全民关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良好氛围。

——科技创新,精准施策。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强化实战导向和“智慧应急”牵引,聚焦业务实战,精准施策,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破解难题,形成基层“小应用解决大问题”的典型做法。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始终坚持“安全发展、源头管控、智慧应急、依法处置、科学救援、全域安全”六大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推行清单制管理,夯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继续保持“三下降”,全力防范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高效有序应对各类自然灾害,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高标准建成秦巴应急教育培训基地、秦巴智慧应急管理基地和秦巴综合应急救援基地,不断夯实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为巴中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加快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安全生产。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严格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全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安全风险,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基本盘。

——防灾减灾。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全域综合治理。高质量抓好森林防灭火和城市防灭火工作。加强防汛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实施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加大应急救援和培训基地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和抢险救灾能力。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常态减灾和应急救援。

——应急救援能力全面提升。高标准建成秦巴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强化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全面建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远程可视化应急指挥中心。建立空中、水上、地面、森林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村4级救援队伍,推进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设市、县(区)两级专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满足全市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需求。县(区)、乡镇(街道)两级每年度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演练评估和应急预案编制修订等相关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1.完善应急管理机构。在乡镇(街道)全面设立应急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管理和执法工作;在村(居)民委员会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2.完善部门应急管理职责。推进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职责细化实化,明晰各行业部门与应急管理部门职责边界,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和各行业部门专业优势。

3.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风险研判和会商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协同机制。推动建立区域合作和异地救援联动机制,加强与空中救援队伍协作联动。

4.完善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系。依靠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和科研院校提供应急管理技术支撑服务,推动各级负有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专家库,分类配齐专家组,形成覆盖各行业各领域的应急专家队伍体系。建立专家资源共享机制,聘请专家参与安全监管、灾害核查和事故调查评估、应急救援等专业性工作。

(二)健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体系

1.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一是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制,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完善各级党委政府、监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加快推进“清单制+信息化”建设,安全生产大检查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二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清单,切实做到安全生产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做到不打折扣、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强化安委会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

2.全面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全过程闭环管理,落实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施策,制定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标准。推行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报告”制度,加大企业常态化自查整改隐患、定期聘请专家排查整改隐患、组织职工排查整改身边隐患工作力度,健全常态化风险管控和隐患自查自改机制,促进企业做到安全投入到位、安全培训到位、基础管理到位、应急救援到位。

3.强力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继续强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清单管理,督促指导企业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严格安全准入,推动建立高危行业领域的国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审批等安全联合审批制度。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促进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4.深化监管执法体系建设。组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实施分类分级执法。下移执法重心,强化执法装备建设,加快推进市、县(区)两级按1:3的投入比例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配齐执法车辆、执法仪器等执法装备。加快推行“互联网+监管执法”模式,突出危险化学品、矿山、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紧盯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开发区等各类功能区,推动建立安全生产领域“行刑衔接”联席会议长效机制,依法依规开展事故调查并严肃追责问责,强化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行为联合惩戒,实行安全生产信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健全联合惩戒的跟踪、监督、统计、评估、问责和公开机制。

(三)健全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1.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按照国家、省级部署和《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类技术规范》要求,组织开展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摸清灾害风险底数、位置和范围,查明防灾抗灾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空间数据库,加强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各类自然灾害风险分级评估,掌握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变化特点,编制单项和综合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治区划图,建立灾害风险管控的责任清单,为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奠定基础,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

2.提升自然灾害工程防御标准。根据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结果,组织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重点提升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自然灾害工程防御标准。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加强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城区低洼地段、下穿式立交、行洪河道和排水防涝主出口等薄弱环节蓄排能力。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避险移民搬迁、公路水路基础设施改造等工程,切实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推进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作,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系统,优化气象、环境、地质灾害、地震、森林火灾、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完善多部门共用、多灾种综合、多手段融合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健全市、县、乡、村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4.切实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优化完善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和办公室设置,构建统一高效有序的指挥体系。落实森林防灭火专项整治“1+10”方案,建立健全森林防灭火责任追究、考核评价、指挥联动、预案修订等制度,构建森林防灭火“三有”体系和“三联”工作,加强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森林防灭火能力。

(四)完善应急救援体系

1.完善应急救援机构。建立健全市综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综合救援大队、乡镇(街道)救援中队、村(社区)救援站四级救援机构。以国家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军、地方政府综合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队伍为骨干力量、基层救援队伍为第一时间处置先期力量、驻巴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突击力量、社会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应急专家队伍为技术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2.建立健全应急救援基地。建立纵向到底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高标准建设秦巴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推进市、县(区)消防救援支(大)队建设,实现救援处置、联动、训练、保障由“单一灾种”向“全灾种”“大应急”转变。壮大各县(区)人民政府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立横向到边的专业救援队伍。发挥消防救援队伍专业优势,建设集消防救援、森林灭火、抗洪抢险、地震地灾救援等职能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引导建设社会救援队伍。积极支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依法有序参与应急救援。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应急救援队伍组建单位负责应急救援队伍学习、教育、培训和演练,完善同训共练机制,出台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固化救援配合机制,强化应急救援队伍实战训练和专业科目救援训练。

3.推进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强与航空机构的深度协作,建立航空应急救援协同机制,建成南江、通江通用机场,启动平昌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建设直升机救援停机坪10个。实现全市两区三县空域全覆盖,提升航空灭火和救援能力。

4.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建立应急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财政部门筹集采购资金、发展改革部门统一采购、储存、运输及管理、应急部门统一调拨使用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建设巴中市应急物资救援装备储备中心,建设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储备库。推动县(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强化应急救援基地和装备保障。为秦巴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配置保障救援队伍搜索、侦检、破拆、顶升、登高、车辆等应急装备,推动市、县(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和灾害风险突出、地理位置偏远的村级应急管理站配备卫星通信终端和应急车辆,市级应急管理部门配置卫星通信车辆。强化应急运输保障。组建交通工程抢险救援队伍和综合应急保障车队。完善应急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实现各类应急装备、生活物资、重点生产物资、医护及救援人员运输转运免费通行、优先通行,确保应急运输高效畅通。

5.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应急演练。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市、县(区)、乡镇(街道)结合本地安全风险、灾害种类等实际,编制巴中市突发事件总体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村(社区)按照“一村一案”原则,制订简便有效的专项处置方案和工作流程。高危企业应急预案实行三方报备、告知制度。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多部门联动、政企联动的综合应急预案演练,开展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提升应急救援实战能力。

(五)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推进市本级由应急委员会牵头抓总,各专业委员会、指挥部分工负责的“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智慧应急管理指挥体系,在市应急委员会下设专项指挥部,负责统一组织、指挥、调度对应领域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工作。推进各县(区)、乡镇(街道)建立对应的应急救援指挥部。进一步理顺专项指挥部指挥机制,构建上下贯通、衔接有序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市、县(区)、乡镇“三级”应急指挥中心和平台网络,实现重点乡镇全覆盖。

(六)健全应急基础保障体系

1.加强应急培训。将应急管理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突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加强业务素质能力培养。结合巴中独特的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教育优势,高标准建设秦巴应急教育培训基地。依托巴中安全体验中心,完善功能项目和设施,建设1个市级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加强企业职工和农民工安全应急技能培训。强化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师生安全应急知识教育,创建10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加大应急管理科普知识宣传力度,推进安全应急文化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行动。大力普及森林火灾重大危害,普及安全用火、消除隐患等火灾预防知识,普及安全扑救、安全避险等灭火知识。

2.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成秦巴智慧应急管理基地,完善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并与政务信息共享平台、部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部、省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完成市级支撑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基础通信网络和安全保障措施,构建应急管理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县(区)“实战化”应急指挥中心、感知体系、应急通信、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市级重点乡镇和有条件的功能区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负有应急管理职责的部门建立本行业指挥调度、感知、通信等信息化系统。加快建设全市公共应急广播系统,升级改造行政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加快城市、农村和移动应急广播终端建设,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多级联动的智慧应急广播体系。市级应急管理信息化体系基本完善,初步满足指挥作战、风险预警、监管执法等实战需求。全面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和应用,结合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以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为契机,将交通、通信、给排水、供电、输油管道、危化品管道等相关信息平台,以及感知监测数据纳入平台统一管理,确保数据互通,及时能用。

3.完善应急投入长效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满足应急管理事业的基本需求。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领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深入推进高危行业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建立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增加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投入的积极性。

4.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有班子、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有培训演练”为主要内容的乡镇(街道)、园区应急安全能力“六有”标准化建设,推进“有场地设施、有装备物资、有工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村(社区)应急安全服务站“三有”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推动灾害风险监测预警政府采购服务,建立网格化信息采集系统,实现1社区至少1名灾害信息员。科学规划、建设和管理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全市避难场所数据库。深入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乡村振兴安全保障示范、综合减灾示范县(区)和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争创1个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争创1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1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5.加快推进应急产业发展。探索和发展应急安全先进制造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发展应急管理新业态,鼓励应急产品研发生产,支持应急产品推广应用,实现应急产品与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培育安全应急技术服务单位。

四、重点工程

(一)秦巴智慧应急管理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全市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规划布局,充分发挥“智慧巴中”云大数据和云计算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建立以信息基础辐射整个秦巴区域的智慧应急管理基地。

(二)安全生产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工程。推进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体系,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冶金等高危企业达到二级标准化标准,其他所有企业必须达到三级及以上标准化要求,到“十四五”末,全市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80%以上。

2.危化、矿山安全专项治理工程。督促涉及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企业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泄漏检测、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方法,严格控制新建独立选矿厂尾矿库。强化矿山安全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矿山采空区治理。建立煤炭周转库,引导煤矿企业关闭退出。继续推动煤矿“一优三减”措施,提升机械化开采率,升级改造安全监控系统和人员位置监测系统,督促全市2家煤矿全部实现安全监控系统、人员位置监测系统、工业视频监测系统、重大设备感知系统数据的联网,全部接入省级和国家安全监测预警系统。

3.安全生产责任清单落实工程。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加快推进“清单制+信息化”建设。在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消防、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特种设备、文化旅游、学校、医院、工业园区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安全生产清单制管理示范引领工作,到“十四五”末,全市企业清单制管理率100%

4.安全生产执法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直接监管、安全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地方政府属地监管责任制,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监管清单制管理,完善各级党委政府、监管部门监管责任清单,加快推进“清单制+信息化”建设,严格执行执法公示、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持续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

(三)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工程

在全面完成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基础上,建设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系统,对接国家应急卫星“天目网”工程,利用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加强对重点风险区域、重大风险隐患点监测监控,对自然灾害实施全要素、全过程在线监测预警,加强风险研判会商,完善联合会商机制,探索构建突发事件预测分析模型。建设实时反映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监测的产品体系和业务系统。

(四)森林防灭火能力提升工程

科学组建地方专业扑火队伍和地方群众应急抢险队伍,承担森林火灾扑救等应急救灾工作。加强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在生态功能区、国有林场、成片的森林等区域,重点建设取水点、防火道路、隔离带、瞭望塔、灭火备用水池和检查站。依托水库、塘坝、水道、高位消防水池等蓄水设施,建设引水上山管网工程,构建以水灭火设施网络。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集成卫星遥感火情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空中无人机巡护网络,构建巴中市森林气象综合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火灾监测预警平台,提高森林火险火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5G、大数据等技术在森林防火方面的运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森林火灾防控信息化调度指挥体系。建设森林防灭火应急物资装备库,参考《四川省地方专业扑火队人员装备装配标准》,配备森林消防水泵、风力灭火机、油锯等灭火装备,配备消防头盔、防护服、防毒面具、帐篷、睡袋等单兵扑火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县(区)实际、差异化配备以水灭火、以风灭火、无人机、卫星视频通讯系统等装备。

(五)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扎实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城市安全管理现代化,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落实《巴中市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提升全民自我安全管控能力、城市安全源头治理能力、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城市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城市安全保障工作能力以及应急管理和救援能力,构建城市安全统筹管理体系,深化安全管控体系建设,建设城市安全运行智能监测体系,补齐城市安全短板,夯实城市安全基础,以街道(社区)为单元,在巴州区建设3个安全发展示范街道,恩阳区建设3个安全发展示范街道,巴中经开区建设1个安全发展示范街道,高质量通过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验收。

(六)乡村振兴安全保障工程

结合全市乡村振兴规划,同步推进乡村振兴安全保障示范乡镇创建,对标《乡村振兴安全保障建设与管理基本规范》,高标准建成9个乡村振兴安全保障示范乡镇。实施安全风险防控,项目隐患整治,引入安全教育、预警、应急救援等人工智能和科技产品,务实推动“五大振兴”,治理乡村公共安全隐患,深化乡村安全综合监管,为乡村振兴提供安全保障。

(七)秦巴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工程

补齐巴中市无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短板,全面提升巴中市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建成满足消防、危化品、矿山、水域、山地、森林、工程机械抢险等各类专业救援训练,并实现应急指挥、抢险救援、物资储备、教育培训、技术研发、成果推广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秦巴综合应急救援基地。

(八)智慧应急指挥工程

加快建设“实战化”应急指挥平台,市级、县(区)及重点乡镇和有条件的功能区建立应急指挥中心。

(九)城乡消防能力提升工程

新建城市一级消防站5个,消防应急救援战勤保障物资储备中心1个、小型消防站2个、乡镇二级专职消防队17个,建成地震、化工、水域、山岳、高层建筑及森林火灾专业救援队,补齐城乡消火栓及取水码头建设欠账,完成消防培训基地训练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指挥中心和智能接处警系统,建成消防基础信息系统、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火灾预警防控系统和消防信息综合服务系统等。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移动互联网+等最新技术,配合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火灾智能研判等专业应用,建设智慧消防系统。

(十)秦巴应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工程

建立秦巴应急教育培训基地,主要包括6个中心、22个培训馆、50个培训点。结合巴中独特的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教育优势,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管理系统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纪律作风、业务素质能力培训,开展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应急能力培训,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应急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制订应急体系专项规划或规划的实施方案,逐级分解落实规划执行的责任主体,编制责任清单,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规划完成的时间节点,确保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保障资金投入

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要对应急体系规划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加大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根据规划阶段性目标,把应急体系规划建设资金纳入政府财政年度预算,必要时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三)强化检查评估

县(区)人民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就规划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及责任跟踪,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对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区)政府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巴中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